开启中国禅宗的篇章——千年古刹 南华禅寺

  到达南华寺那天,微雨徐徐,寺前不远处,青山滴翠,云雾缭绕。雨雾中的庙宇亭台,显得格外宁静。这里是六祖惠能真身驻锡之所。如果说光孝寺是中国禅宗的序幕,南华寺就是气势磅礴的第一乐章。

  南华寺优美的风光,让人不得不感佩1500多年前梵僧智药三藏的慧眼识珠。他发现,在“香美非常”的曹溪水源处有块宝地,“可于此建梵刹,一百六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到达者如林。”于是,他在此地创建了宝林寺。

  隋朝末年,宝林寺毁于兵灾。此后,比丘尼无尽藏发动乡绅重建宝林寺,十五年后,惠能重返宝林寺,在此说法三十七年,此间群贤毕至,宝林寺迎来全盛时期。宝林寺曾先后改名中兴寺、法泉寺,直到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赐额南华禅寺,才以南华寺沿用至今。1934年,虚云老和尚到南华寺时,见六祖道场“一个好端端的圣地道场,竟沦为修罗恶境,牛羊乱窜,鸡鸭四散,大殿变成屠宰场,方丈寺成为驻兵营,僧寮化为烟霞之窟”。遂发愿重建祖庭,以七年时间完成。在虚云手中,南华寺恢复盛况。

  行至寺院后山,见一牌坊刻有“天下宝林”,不禁浮想联翩,像智药三藏法师这样一个眼光深远的高僧,难道无法预见宝林寺建了又毁的无常法则?

  在当家师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南华寺的镇寺之宝———六祖惠能真身像。真身像高80厘米,六祖结跏趺坐,双眼微闭,嘴唇稍厚,颧骨略高。

  据说,惠能圆寂前断绝饮食,打坐入定,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坐化圆寂。遗体放在两个对盖密封的大缸中,缸中有一木座,座下有生石灰与木炭,经过相当时间后,遗体上的有机物质腐烂,滴到生石灰上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遂成为坐式肉身,然后再进行塑造。先“以香泥上之”,然后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师颈”。这尊像据说如实体现了六祖的精神气韵。

  惠能向黄梅五祖学法时,留下家喻户晓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世弟子也深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然如此,为何还煞费苦心保存六祖的肉身,这岂不是违背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传法大义?

  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告诉记者,虚云老和尚的一席话或许能解开人们的这一疑惑。辛亥革命后,虚云只身面见痛恨僧徒、杀僧毁寺、并指名逮捕虚云老和尚的滇省将军李根源。李问:“要这泥塑木雕做什么?空费钱财。”虚云答曰:“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不敬畏,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以成。”这段话,为历来佛门人物勤修道场佛像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诠释。

走进南华,亲近六祖

  三个小时的高速公路行驶,在中午十二点钟,我们的车到了南华寺。

  在附近的农庄用过午餐后,我们整理好衣衫,怀着虔诚恭敬的心,瞻仰礼拜慕名已久的六祖祖庭道场。

  南华寺位于粤北的广东曲江马坝,那里是大庾岭支脉,郁郁葱葱,风光旖旎。进入南华寺,环顾周围群山,峰峦奇秀,古木参天。南华寺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驻锡传灯的祖庭道场,大师在此传法三十余载,并有六祖肉身塔存世。

  南华寺的布局非常协调,古朴典雅,气魄宏大,雄伟壮观。南华寺屡经兴衰,但规模一直很大。寺中佛像、浮雕、壁画十分精湛,叹为观止,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寺中院落宽敞,古树成林,环境幽静,满园秀色。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棵枝繁叶茂、势欲参天的菩提树。传说它是印度高僧智药三藏从西域到中国传教,建南华寺带来的,并亲自栽在南华寺前院,后经六祖慧能精心培植,并代代精心培植延续至今,它常青不衰,象征佛光照耀人间。

  从外山门直到卓锡泉一直都以阶梯呈接缓缓而上,给人的感觉是在步步高升。我们依次在天王殿、大雄宝殿、灵照塔、六祖殿等一一礼拜。

  六祖殿中供奉着慧能大师的真身像,两侧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祖师和丹田祖师的肉身像。为了保护六祖真身,殿堂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告诉大家在殿门外礼拜,殿门也用铁链拦起来了。我们在殿门外的拜垫上至诚顶礼三拜,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终于等来一位师父并同意大家进六祖殿礼拜时,我们的心激动不已。来之前,我曾在家里虔诚地诵读了一遍《六祖坛经》,这是佛教唯一的一部由中国僧人撰写的佛经,是慧能大师开示、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此时此刻,我们就在六祖慧能大师面前,置身此境,仿佛聆听到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 宣示大众,告诉我们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离开六祖殿,我们来到了寺后著名的“卓锡泉”。卓锡泉又名九龙泉,相传是慧能大师浣洗袈裟的地方,泉水清沏甘冽,常年涌流不绝。我们争先恐后地捧水洗尘,继而再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据说用它来泡寺内特有的“南华茶”,回味甘甜无比。

  来到了后山虚云老和尚纪念堂,这是一座大理石的建筑,庄严肃穆。我们虔诚合十绕塔三周,一心顶礼虚云老和尚。

  在南华寺停留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再次礼佛,与佛祖道别,继续我们前方的行程。

  感于历代高僧大德之坚忍愿力,是录柯培忠居士《南华寺礼赞》组诗中的一首以表礼赞之忱:

  高僧继代立殊勋,法雨频施天下闻。
  始创禅宗源六祖,中兴圣地赖虚云。
  宝林奇脉蕴灵秀,先德甘霖播异氛。
  传正大师承伟业,祖庭华彩更缤纷。

南华小志
简史

  南华禅寺坐落在曲江县马坝东南郊曹溪之畔,是我国著名得佛教古刹,又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禅法得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航海至粤,北上途径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时韶州牧侯敬中,将此议表奏武帝。天监三年寺建议,梁武帝赐额“宝林寺”。
 

  相隔一百七十年,即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来寺弘法,成为禅宗道场。唐代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帝武则天特赐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将宝林寺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为“法泉寺”。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敕赐“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六祖惠能,诞生于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是广东新兴人,祖籍北京房山。其父卢公早亡,老母孤遗,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度日。年二十四,往湖北黄梅东山禅寺参礼五祖学佛法,舂米八月余。一日,五祖命门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代祖。时有神秀上座,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知神秀入门未得,令门人尽诵此偈。惠能不识字,听了亦言有偈,请江洲别驾张日用为书。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无不诧讶。次日,五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之。”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三鼓入室,闻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印证受法,便传顿教及衣钵,为第六代祖。回至四会,避难于猎人队中十五载,后到广州光孝寺剃发受戒。

  六祖惠能到曹溪南华禅寺传授禅法三十七年,得法弟子四十三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播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两宗,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两宗,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禅寺有“祖庭”之称。

     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示寂于新兴县国恩寺,次年迁真身并所传衣钵回曹溪,师春秋七十有六。门人法海集《六祖法宝坛经》流行于世。事迹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

  唐——宪宗谥大师曰: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
  宋——仁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考天监初,智药尊者化曹侯开山建宝林寺,其基地似在左边,即今南华精舍之下。唐仪凤初年,六祖来此,已阅一百七十年,旧寺隋末兵火所燹已废,山场归陈姓管业,六祖欲恢复旧寺,时陈亚仙先人坟地已葬寺之右边矣。六祖感动天王定界,亚仙乞留祖墓,保存至今。故当日六祖造寺,其寺墙外为陈亚仙祖坟,墓右为龙潭。六祖降龙脱化,欲湮其潭,亦建僧舍,工未半而祖入灭,后弟子奉祖肉身,筑塔于亚仙祖坟前。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秋,憨山清公,入山重兴祖庭,阅时八载,工程及半以魔事去,后虽重来,不久示寂。
  清康熙年间,经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填塞龙潭,将全寺殿宇移置陈亚仙祖坟后,灵照塔下即为空地。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虚云和尚承李汉魂居士邀请,从福建鼓山来住持南华寺。
  1936年新建大雄宝殿,将旧日清代康熙年间,平南王尚可喜所建之大殿拆卸,向东移,建芯大殿于塔前,即以灵照塔作殿之靠背。
  经过十年建设,除保存灵照塔及六祖殿外,计自曹溪门至卓溪泉,由南至北深一百五十一丈,由东边寺墙至禅堂西壁广三十九丈五尺,总计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约二百四十三楹,塑造大殿及两序大小佛像共计六百九十尊,内有五丈高金身大佛三尊。

  筑殿基时,,土中挖出千佛铁塔一座,高寻丈,为清代雍正时造,移铁塔于鼓楼下。建香积厨时,土中挖出千僧大饭锅移具,元代物也,移置大殿后,观世音菩萨座前。大铜钟,为宋代物,埋土中,出而悬之钟楼。

  设立禅堂,静坐打禅七,以续慧命;设戒律学院,培植僧才;建立无尽庵,以为女众清修之所;建海会塔,并念佛堂,以利冥阳;订立规章制度,俾资遵守。   1943年(民国卅二年癸未)虚云和尚移锡云门寺。南华禅寺由复仁和尚住持。

  南华禅寺殿宇,属古代建筑,历代几经修建。现寺内所存的建筑物,除灵照塔外,其余殿宇,乃是1934年虚云和尚修建,以后陆续做过修缮。六祖殿宇在1981年重修。全寺建筑面积有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分为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还有钟楼、鼓楼等建筑群组成。寺后有卓溪泉(俗名“九龙泉”),传说是六祖浣洗袈裟的清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彻冰凉。宝林山中,周围古树繁茂,环境幽静,鸟语花香,特别是几株稀有的老水松,生长期数百年,高数十米,直插云天,更是引人入胜。

  这座千年古刹,还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宝典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古建筑、碑铭、玉雕、木刻、泥塑、刺绣、铜铸、冶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清刻《龙藏》一部,《碛砂藏》一部。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寺和历史文物很重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多次拨款修缮,并发布命令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现在这座千年古刹,依旧“禅光普照,佛日增辉。”南华禅寺既是佛教徒众的活动场所,又是人民群众参观游览的胜地。

  感谢政府关怀,本寺僧人,有机会学习,选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落实宗教政策,每天早晚课诵,禅堂静坐,生活安定,办有僧伽培训班,培育青年僧人,近年传戒三次;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与八月初二,两个香会,接待游客过万,有斋堂,供应游客饭菜;有招待所,方便客人住宿,保护历史文物,作出贡献,评为先进单位。
  历来很多知名人士到寺游览,宝林增光。北伐时孙中山来过,民国八年李根源来,局部重修。1936年林森、居正、蒋介石先后来过,1942年李济深、张发奎来过。
  解放后,各级首长前后来过的有:陶铸(1958年),邓小平(1962年),朱德(1964年),陈云、谢觉哉(1965年)、许世友(1980年)、胡耀邦(1983年)、刘宁一(1984年)。
  李汉魂(1982年);觉光(1986年);赵朴初(1986年),近年日本佛教代表团来过几次;香港、新加坡、美国万佛城佛教徒来朝拜祖庭。

南华史略
  • 502年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据载,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
  • 505年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宝林寺建成。
  • 隋朝末年 南华寺遭兵火,遂至荒废。
  • 638年 惠能诞生。
  • 677年 至唐凤二年,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得地主陈亚仙施地,宝林寺得以中兴。
  • 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中宗皇帝诏六祖赴京,六祖谢辞,中宗派人赐物,并将“宝林寺”改为“中兴寺”。
  • 708年 敕额为“法泉寺”,并重加崇饰。
  • 713年 惠能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
  • 宋初 南汉残兵为患,寺毁于火灾。
  • 968年 宋太祖开宝元年,太祖皇帝令修复全寺,赐名“南华禅寺”。
  • 元末 南华禅寺三遭兵火,颓败不堪,众僧日散,祖庭衰落。
  • 1600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僧风日盛。然至明末,南华寺又复荒废。
  • 1688年 清康熙七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饰,使禅宗名刹焕然一新。
  • 1934年 虚云和尚重修南华禅寺。
  • 1981年 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
  • 1962年 南华寺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82年 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丛林方丈制度,惟因法师受请为南华禅寺方丈。
  • 1999年 现任传正大和尚应两序大众邀请复返南华,接任住持。
  • 2000年 南华禅寺曹溪佛学院正式开学。
  • 2002年 南华寺举行建寺1500周年的盛大庆典。
南华禅寺简介

  南华禅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公里曹溪河畔。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始,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再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1983年,南华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今南华寺占地总面积约一千多亩,主体建筑群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息心园、多宝阁、佛学院、禅堂。目前建设唐代大南华正在进展中。


 

全寺殿堂飞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顶、一斗三升居多。青砖灰沙砌墙,琉璃碧瓦为面,灰脊、琉璃珠脊刹、蔓草式脊吻。重要殿堂脊吻与脊刹间置琉璃鳌鱼,正脊两端饰夔龙脊头。多用木圆柱为支柱并将殿堂分为多间,石柱础多覆盆式。门窗则多花格门、格子窗棂。主要殿堂和钟鼓楼的大木梁都是用巨大铁力木(坤甸木)架成(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南华寺时所用之木)。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七间)、进深28.5米(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后乳袱用七柱、二十六檩,柱头铺作为六铺作,三抄,无昂,偷心座,补间铺作用二朵。琉璃碧瓦,灰脊,蔓草脊吻,琉璃珠脊刹。格子窗棂,前后均花格门。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四大天王塑像两两分立天王殿东西两厢,手持法器,面目狰狞。


 

  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

  南华寺内珍藏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327件,二级文物165件,三级文物49件。年代最早的有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造型小巧精美的铜佛像;最著名的有唐六祖惠能“真身”塑像,唐千佛袈裟和历代圣旨;数量最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有北宋雕工精致的木雕罗汉像360件;还有隋铁铸佛像,宋铜铸大铜钟、元铁铸大铁锅、明木雕四大天王像、明重刻苏东坡手迹碑铭、清千佛铁塔、《金刚经》铜印版、南宋万斤大铜钟等诸多国宝。铁铸摩利支天人像(属隋或唐初铸品)、六祖坠腰石 、明代铜香炉(为明皇宫内的用品)、明铁鼓等。其它珍贵文物有南汉铁钟(为省内仅存的一口南汉钟)、唐代托纱六祖像及缎质六祖袜、南宋铜钟(万斤大铜钟)、千佛铁塔(塔身整齐排列大小佛像1000个)、清代五百罗汉瓷瓶、唐武则天圣旨、八思巴文圣旨、元仁宗圣旨、明英宗圣旨、清雍正十三年(1735)版钦颁《龙藏》经书、明英宗天顺间(1457~1464)御赐金书《华严经》、清代铜版《金刚经》、清代再版《显扬圣教论》以及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书写的“斋堂”木匾、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宝林道场”木匾、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书写的“宣扬佛典”木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南华禅寺”木匾。其他还有楹联30余对,碑碣30余通。这些珍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乃至历朝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等最具体真实的史料。
寺内寺外古树参天,有菩提树、水松、榕树、香樟等古树数十棵,浓荫蔽日,一派宁静肃穆气象。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联系方式:0751-6501014(客堂)0751—6502258(信息部)

Copyright (C)中国禅宗网 旧版 All Right Reserved 南华禅寺版权所有 ICP证粤A1-20100101 技术支持:凤星科技